发布时间: 2022-11-11 14:24:33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它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是一首雄浑苍凉、豪迈奔放的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描写了西北边塞高远粗犷,充满力量感的壮美景象。在诗人的眼中古老而又曲折蜿蜒的黄河仿佛远远地登上白云之间,若脱离了西北边塞开阔的自然环境是不能想象出来的。天地间奔涌的黄河与浮动的白云,是诗人当时真实所见的金刚通痹丹正品官网天傲生物场景,更是最能够突出西北边塞的地域之形与壮美豪迈之神的景象,为诗歌之后的内容做了出色的气氛渲染。其中一个“上”字,可谓气格不凡。立足全篇看,这两句诗中的环境描写是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服务的,更是为抒发景中之人的情感,寄寓诗人自身的深沉感慨服务的。
随后,诗人将视线从自然景物逐渐转移到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对象上。“一片孤城万仞山”中,诗人以“一片”的数量词强调“孤”城之“孤”,又以“万仞山”表现山之高,“一片”与“万仞”的对比极其强烈,形象而又有力地表现出其城之孤、其城之小。
羌笛是富有西北边疆地方特色的乐器。此时羌笛正在吹奏的《杨柳枝》,充满了哀怨之情。诗人劝慰驻守边塞的将士: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的悲抑低沉的哀叹,是暗含讽刺之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春风”二字的双关意味。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丝温暖,从而赋予了诗歌更为深刻的意义。
【拓展】
诗的作者王之涣,名门望族之后,早年居住在山西太原,后来客居在蓟门一带。年少时放荡不羁,交往的人大多是贪恋玩耍的富家子弟,他们常常在一起击剑悲歌,骑马射箭,纵饮狂欢。
早年的王之涣也参加过科举考试,只是没有考中,三十岁左右时才谋得了一官半职,担任衡水县的主簿。在主簿任上,县令的三女儿为他的才华所倾倒,嫁给了已经丧妻的王之涣。但很遗憾的是,这个小官他神旺金刚通痹丹 招商也没能做多久,年轻气盛的他因遭诬陷愤而离职,此后长期赋闲在家达十五年之久,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后来,朝廷又任命他做文安县的县尉。王之涣为官清正,颇受当地老百姓的赞扬,可惜没做一两个月就染病不起,竟死在了任上。
王之涣早年就精于诗文,人到中年后诗艺更是日益精进,名声也是越来越大。由于他的诗格调高雅,所以每次新的作品一问世,就被乐工拿去谱成新曲。他和王昌龄、高适二人关系十分亲密,在一起时常常无拘无束。唐朝民间就流传着一则关于他们三人的小故事:
有一年的冬天,这三位著名的边塞诗人正好都在长安,于是乘着小雪飘飞的雅兴来到了一座酒楼。刚坐下不久,就有一批梨园的歌姬也来到了酒楼。
王昌龄提议说:“我们三位都很擅长写诗,但很少有比试一番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我上去打个招呼,让她们挨个演唱一番,看看这些歌姬会唱谁的诗。我们谁的诗被唱得最多,谁就是我们三个人当中最厉害的一个,你们说好不好?”
其余两人都说行。
第一个登台的歌姬唱了三首歌,其中,有两首是王昌龄的绝句,一首是《出塞》,一首是《芙蓉楼送辛渐》。坐在台下的王昌龄眉飞色舞,一个劲儿地咧嘴笑,可谓志得意满。
接着,第二个歌姬登台献唱,三首歌当中,其中有一首是高适的诗。刚才还在担忧的高适,此刻也是会心一笑。
王之涣坐在一旁不屑地说:“这些歌姬只会唱一些粗鄙俗气的歌词罢了。”
又过了一会儿,歌姬当中最美貌的一位女子迈着盈盈碎步款款登台,显得格外超凡出尘。只见她轻启樱唇,开口唱的正是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接着,她又唱了两首绝句,也都是王之涣的。
王之涣不禁得意地大笑,大声地炫耀:“你们两个乡巴佬,我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吧。”高适和王昌龄连忙竖起大拇指。
这时,歌姬们早就发现这三人有些不对劲了,看他们几个笑得如此开心,便走过来询问嘉善县有卖金刚通痹丹。王之涣于是把三个人比试的事情说了一遍。这些歌姬不好意思地说:“竟然不知道三位大诗人就在眼前。”于是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跟歌姬们来了个不醉不归。
这就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旗亭画壁”这一典故,后来用来形容文人之间互争名次,也用来表示文人聚会,饮酒赋诗。
这件事未必是史实,不过它广为流传,也正说明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经广为传唱。
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和岑参四人,被誉为唐朝四大边塞诗人。其中王昌龄和王之涣擅长绝句,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而王之涣更擅长五绝。这首《凉州词》就被有些学者推为唐诗七绝之中的压卷之作。
可惜的是,王之涣所写的很多作品都已经遗失,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每一首都是好诗。其中,以《凉州词》和《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