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6-30 14:20:12
苏轼率真豁达、为人品性高雅,但同时刚直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导致仕途坎坷,一再被贬,远大抱负不能得到施展。不过,苏轼的一生却是令人敬佩的。
在政党混战时,仍然能守住心中的底线、不与之同流合污,坚守淡雅高尚的品质。当然,一个人不与世无争不代表就不会遭人嫉恨了。有着出众才华的人无论多么想保持低调,依旧会光芒四射。
因锋芒太盛,初来乍到的苏轼与当地太守陈希亮摩擦不断。有一次,太守让苏轼在石碑上撰写文章,以便后世人铭记他的功劳。苏轼哪肯拍他马屁,于是,他就在石碑上写文暗讽太守。
太守看完不仅没恼怒,还连连称赞、让人赏读,此文后来还成了千古名篇。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苏轼是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人,是大才子苏洵的儿子。话说,苏洵虽然是大器晚成,却却给了苏轼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品性上的熏陶。
苏洵觉醒较晚,但是发奋后非常努力,每日闭户读书,同时还教授苏轼、苏辙学识。公元1056年,苏洵携长子苏轼与幼子苏辙赴京应试,可谓是父子三人齐上阵。
1057年,二十岁的苏轼和父弟参加科举考试,当金刚通痹丹治疗膝关节疼痛吗年的主考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小试官是与欧阳修并称“欧梅”的梅尧臣,阵容堪称豪华。
此时,他们正苦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诗文,锐意诗文改革,当“欧梅”二人看到苏轼以清新飘逸的文风,写出了别具一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颇为震惊,喜金刚通痹丹top不自胜。
然而,欧阳修误以为这篇优秀的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将苏轼本是第一名的文章改成了第二名。
待欧阳修知道第二名乃是一个名不经传的青年后生时,更加诧异,认为此子颇有才气,假以时日必定是名垂千古的大家。
也正如欧阳修所预料的,苏轼后来成为了与恩师欧阳修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最令人惊叹的是,苏轼的父亲和弟弟苏辙,同样并入“唐宋八大家”,与苏轼合称“三苏”。
科举考试结束后,每当苏轼有新作问世时,欧阳修都大加赞赏、大肆宣扬。一时间,苏轼声名大噪,很多人都知道京城横空出世了一个少年才子。
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苏轼的名气和成就很有可能得到更大的突破,但当苏洵父子三人欲在京城大展拳脚时,家乡传来苏轼苏辙母亲病故的消息,三人悲恸不已立即回乡。
公元1059年,苏轼苏辙守丧期满回京,2年后苏轼在“三年京察”考试中入第三等,成就另一个传奇。随后,苏轼被朝廷授为凤翔府判官,也就是在这里,全身散发着光芒的苏轼遭到了一些伪君子的嫉恨。
苏轼来到凤翔府后,平时酷爱结交文人雅客,与他品茗谈学问、游山玩水、挥斥方遒。苏轼豪迈开朗、洒脱不羁的性格深得文人们的喜欢。
同时,他在民间的人缘也非常好,人品上乘、才高八斗、为官贤良,时间一久,没有人不钦佩苏轼的为人和才情的。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
一个小小的判官,居然在民间的呼声和官僚文人间的好感度如此之高,这让当地太守陈希亮觉得,自己风头全被抢走了、锋芒尽失。况且,苏轼不愿与陈希亮等官员们虚与委蛇、高冷至极,令陈希亮十分不快。
种种原因加起来,陈希亮怎么看苏轼怎么不顺眼金刚通痹丹的攻效,平日里想方设法找他麻烦打压他。有一次,陈希亮让苏轼作一篇文章,苏轼写完交给他,陈希亮却鸡蛋里挑骨头。
他当着大家的面对他的文章乱评一气,说苏轼的文章此处不适合这样那样,故意批评、给他难堪。经常性地明晃晃的刁难,任再大度随性的人都会不悦。
陈希亮屡次挑衅让苏轼感到极度郁闷,内心对陈希亮怨言颇多,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苏轼对此也无可奈何。终于,有一次苏轼得到了一个天赐良机,总算可以发泄了,而且这个机会还是陈希亮亲自送上门的。
话说,当时北宋派遣陈希亮修建凌虚观台,以便让世人登台观景。一般来说,接此工程者会顺金刚通痹丹怎么买不到便让人将他修建之事刻在石碑上,供后人铭记、流芳百世。
而这撰文者往往需要极高的才学和笔力,才能担此重任,由于苏轼德高望重才华横溢,深受文人墨客和乡亲们的推崇。故此,陈希亮希望用苏轼的才学,把自己写得更伟大、更让人称颂。
命令吩咐下来,苏轼不得不写,就这样苏轼带着对陈希亮的怨恨和愤怒,写下了一篇文采飞扬的诗文,表面说理,实则暗讽陈希亮自大谈功。
部分原文是这样写的:“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弊,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之矣”。
这段话的前文是,陈太守登上一座山,见山峰高出树林几丈,故作高深地说:“此山必有不同之处啊!”于是,让人在此处修建观台,让苏轼写诗文。
苏轼则说:世间万物的兴衰,我们并不能预知。从前是荒芜凄凉之地,那时怎么知道如今会有凌虚观台这番景象?况且万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谁能断定以后会不会是荒草漫长之地?
人生须臾一瞬,本就匆匆,如果有人想借此高台夸耀自己的功绩、让后人膜拜,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篇古文中,通篇以平和的语气记叙所见所闻,以论述说理的方式阐述观点,表面毫无戾气。
可是,通篇又暗含对陈太守无知自大的嘲讽和鄙视。重要的是太守看过之后,认为苏轼写得太有哲理了,还让世人到台上瞻仰这篇对他藏药金刚通痹丹“歌功颂德”的文章。
这才是苏轼行文的高明之处,既有含蕴又骂人不带脏字,且骂到后世人都知晓北宋有这么一位好大喜功的粗鄙太守。
值得一提的是,陈希亮还有一个儿子,名叫陈慥,也被苏轼写诗嘲笑过: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但这首诗去世《河东狮吼》的出处。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涵养与学问体现了他的胸襟与见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任何时候多读书总是好的,不然别人拐着弯骂你,你都不知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上一篇: 一个当妈的都不管,我这个外人管啥